不只是财力不支持李元喆一步到位的把大唐海军建立起来,还有人员和训练方面的限制阻碍着大唐海军的跨越式发展。
海军是个技术兵种,对人员的素质要求比陆军高的多,登州水师和洞庭水师的人充其量只能说是拥有成为合格水手的资格,要真正能顺畅的操控机帆船还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才可以。
而真正的技术岗位,诸如领航员、损管人员、武器操作员、通讯兵、动力系统工程师等可不是那些目不识丁的水师官兵能够胜任,这些技术岗位对文化水平要求很高,至少需要有文化基础的人经过多年的训练才能发挥出舰船的战斗力。
就算是李元喆能解决财力和人力的阻碍也不见得能让大唐的海军一步到位进入初级夫人风帆战舰时代,更不可能跨越式的进入纯蒸汽时代。
后世有句话来形容海军:百年海军。
意思就是海军是一个需要长时间积累的军种,海上的情况瞬息万变,装备的升级也是一样,无论是从适应全球海域的情况经验,还是从掌握各种航海技术和技术装备来看,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要的是几代人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积累。
君不见后世某国的海军被打断发展之后拼命地下饺子、爆战舰,奋斗了几十年的时间才重回蓝海吗?daqu.org 西瓜小说网
后世的技术水平、人员素质都不是大唐能比的,人家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放到大唐这个基础一片空白的世界更是遥遥无期了。
唯一让李元喆感到一丝安慰的是这个世界的其他国家的海军大多还都处在更原始的阶段,别说是风帆战舰,大多数的海船还是人桨与风力共同驱动的,水面作战多是靠接舷跳帮的冷兵器厮杀,而大唐海军可以在舰船上碾压所有对手,拥有的远程火力也可以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消灭所有海面上的敌人。
所以他对海军的建设也不是太急切,给了海军至少三年的组建和训练磨合时间。
海军是个非常烧钱的军种。
海军用的舰船和民用船只根本就是两种东西,从材料、用途、布局、船体强度、建造工艺等都不同,两者的价格简直是云泥之别。
冯盎想要从李元喆手里买几条运输舰当做商船来用,跑跑南洋的航线,李元喆也同意了,还准备让皇家商行带着冯家走几趟中南半岛,做些商品换粮食和人口的买卖。
他很好心的要以原价卖给两艘运输舰,可一报价,老冯就含蓄的表示自家的那些小船也挺好用的。
排水量一千三百吨的运输舰造价是同等排水量的商船的五倍,而排水量一千三百吨的、来自刘晓峰世界的纯风帆动力的商船价格是本土流行的千担海船的二十倍,两艘运输舰的价格可以买两百艘千担海船,这笔钱即便是在岭南盘踞了百年之久的土皇帝要一下子拿出来也是肉疼的很。
冯盎知道皇帝没有必要在舰船的事情上坑自己,但还是很眼馋那些大船。
生在广州的他知道跑海运的船只载货越多越大效益越高,速度越快挣得越多,皇帝手里的船只不仅大,还能不受季风的影响一年四季都可以出海,大唐老式的硬帆船只不但载重小,而且只能在顺风时节远航,相比之下新式帆船的优势太大了,错过这次的机会不知道还要等多长时间才能再次买到这样的船。
海贸的巨利就摆在眼前,他不想错过发财的机会。
于是他咬牙花二十万贯买下了两艘三千吨排量的风帆商船。
和军用的舰船相比,这些个头更大的商船虽然速度要慢上很多,但好在也能逆风航行,而且它们是专门按照商船的需要设计的,性价比要比买专业的舰船性价比高多了,运气好的话跑个两三趟远航就能回本。
冯盎对于海贸的热情提醒了李元喆,是时候开始正式的海上贸易了。
不过海军还在组建之中,没有能力为大唐的商船队护航,海上的海盗多如牛毛,没有足够的力量远航就是件风险极高的事情。
没有远航的能力就先跑跑东南亚。
中南半岛自古就是个大粮仓,出产的大量粮食正是大唐所急需的,在高产作物没有在大唐普及开来前,从这里向大唐输送粮食也是个不错的生意。
不只是南洋近海,北面的高句丽、新罗、百济和倭国也有不小的市场,大唐的商品在这些地方可是抢手货。
倭国与大唐贸易很早便被李元喆垄断,琉球成为了两国之间的商业中转站,李元喆也因此每年都能赚取几万贯的利润。
每年几万贯的利润听着不少,但那是对当年的落魄齐王而言的,让齐王能衣食无忧,并有钱去壮大自己的保卫力量。
如今李元喆已经坐稳了皇位,所谓屁股决定脑袋,小打小闹的对倭贸易已经不能满足他的胃口了,大力开发倭国这个海外市场已经被他提上日程。
相比经济一项窘迫的倭国,高句丽无疑是更加理想的贸易伙伴。
高句丽拥有五百多万人口,经过十几年的休养生息,前隋三征高句丽留下的创伤恢复了很多,整体的实力有了长足的发展,国内局势相对稳定,那些高句丽贵族和富人又十分推崇大唐的商品,关键是这些人很有钱,对民间的压榨让高句丽中上层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与其留着这些财富转化成未来抵抗大唐的力量,不如用经济手段把这些财富弄到大唐来。
至于新罗和百济……话说新罗婢和百济的矿产也是极有价值的……
说做就做,安排好岭南的事情,李元喆启程到此行的最后一站——崖州。
在当地搞完基建之后,他便动身北上。
回城的时候他前半程走的是海路,在杭州上岸之后就让当地的官府组织丝绸、皮货、茶叶、铁器等货源,由琉球水军当作向导和护卫启程前往倭国。
这次可不是什么小打小闹,而是组织起了一支总吨位在两万吨左右的船队往倭国大量运输商品。
李元喆安排好去倭国的船队后又组织起了一批当地的人员跟在自己身后开始修路。
一路经江南东道、江南西道、淮南道、山南东道,最后回到长安时已经是八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