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实用性才是最重要的

事实上古代也认识到字要同音才好交流,比如在宋朝之前,一般是洛阳口音为官声。

明朝时是凤阳口音为官音,不过并没有严格执行。

这次吕布提出来,贾诩、荀攸对视一眼说:“将军,古今文士皆有这样的想法,但是一直无法统一标准。至此困难重重。”

吕布陷入沉思。

音标这东西现在拿出来,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才能推广。

光是长安音,还是洛阳音,或者是其他口音都要吵很久。

暂时还不合适。

“字同音暂时先搁浅,荀攸你负责,趁着现在文士大量涌入长安,你组织人手,仿照《说文解字》、《尔雅》等古籍编写一部字典,就是为字词提供解释、例句、用法等等的工具书。在编写的同时也要简化字体,让汉语能更容易被辨识,认记。”

秦朝时期,小篆体字比较繁杂难写。

负责抄写的小吏程邈就因为一次抄写慢了,被治罪关进大牢里。

他在牢中萌生了一种改变小篆体字写法的念头。

十年琢磨,程邈在篆书的基础上,把篆书简化演变,把原来篆书比较圆转的笔划变成方折形,在字的结构上,把原来的像画画一样象形结构变成笔画形式,这样一来,汉字就比原来更好书写了。

篆体字又很难写,所以使用隶书的人就多了起来。

从这则故事中可以看出,字体最重要的是方便好用。

至于什么艺术性,那都是艺术人、文化人才需要的。

普通老百姓哪里会在意,实用才是关键。

就如同头发、衣服。

别看现在还是很多人反对,但是等他们发现短发、新式衣服的实用性,他们就会慢慢适应,然后接受,最后习惯。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绝对不会因为什么传统、捍卫礼仪就能阻挡的。

不然现在执行的应该是周礼、商礼了,而不是汉礼。

那些繁文缛礼也不会一再简化了。

贾诩提醒说:“将军,简化字体可是需要耗时耗力,不如等局势稳定再来推行的好。”

吕布笑着说:“文和,我搞那么大动静就是希望能将他们吸引过来,这样能提高我们的识字率,对关中的教育发展很有帮助。但是让他们这样一直闹也不是好事,重要让他们有事可做,才不会给我们捣乱,整天给我们挑刺。一副你们都是垃圾,按照他们的意思治国才能将国家治理好,成为人间天府。高高在世的样子。”

像是蔡邕这些经学家,能指望他们治国?

别开玩笑了。

绝对会将一个好好的国家弄到崩溃的。

不过这个时代又少不了这样的人,毕竟他们一方面也算是教育家。

需要他们来教育,规范教育课本。

吕布想要的是这些人来关中,来当教师,来规范课本的。

可不是让他们来给自己‘出谋划策’的。

绝对要找一件耗时耗力的事来给他们干活,少给自己添麻烦。

贾诩、荀攸又被吕布的深远布局惊讶到了。

这还是一个武夫?

怎么感觉主公比自己更深谋远虑?

贾诩、荀攸两个人对视一眼,

跟着这样的主公,压力很大啊!

这方面荀攸感受更深。

贾诩时常会留守长安守家,他荀攸可是时常要跟随吕布出征。

有几次自己献的计策还不如主公。

那感觉就更加深刻了。

贾诩躬身行礼说:“将军深谋远虑,下官敬佩。”

荀攸作揖:“下官惭愧。将军之谋。”

吕布摆摆手说:“文和、公达你们都是要考虑国家大事,这等小事自然不会放在心上。不用介怀。专心帮本侯治理好关中,对付敌人即可。”

“是。”

被吕布震慑了一把。

贾诩、荀攸都没有脸再谈其他的,都是按照吕布说的再执行。

长安书院一侧的长安书馆,一大批新印刷的书籍摆放在书架上。

经过训练的伙计拿着木头制成的扩音器大声喊道。

“过来看一看,过来瞧一瞧,蔡中郎、宋先生编写的儒家七经,不可不看啊!”

“想要看的就进来看一看。一本只要一百文钱。对你没有听错,没有看错,只要一百文钱。一百文钱一本,你买了不吃亏,买了不上当。”

“来啊,快来看一看,瞧一瞧了。蔡中郎编写的儒家经典,一本只要一百文钱。今天错过了,或许你就再也买不到这么便宜的了!”

……

十几个伙计叫喊声,很快就吸引了无数人。

听到一本书只要一百文钱,很多文士根本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一百文钱一本?

真的假地?

要知道书本比竹卷可是更贵的。

不然汉朝不少文士还用着竹卷了。

现在这家书馆竟然打出一本书只要一百文钱的低价,这如何不让文士惊讶。

他们纷纷涌进书馆,拿起那些书馆摆放的书籍。

这些人翻开了书籍,看到果然是蔡中郎、宋先生他们编写的经书。心情激动之下,捧着书籍的双手,竟然有点颤抖。

不少人就站在书馆里看着经学大家编写的内容。

真是字字珠玑,句句精辟。妙不可言,可就在这些人沉入经学的海洋当中之时。

门口外就有人不满了。“里面的买不买。买不起就快点滚。别挡着老夫进去啊!”

长安书馆很大气,三铺面。

但是现在门口都来了上千人,更不用还有人听到消息,陆续有人赶来。

书馆根本容不下那么多人。

外面急着想要进去的人自然不满,大声叫嚷。

那些原本还站着看书的人能买的起的,就赶紧买了走人。

买不起的也没有脸面继续待在这里白看。

人来人往,书馆的伙计就没有空闲的。

有人一口气买了十几本,有些人联合凑钱买了一本。

夜里,无数人挑灯夜看。

蔡中郎名气很大,但是宋忠他们被成为经学大家,也不是吃素的,自然在经学上有造诣。

以前那些文士受制于信息的传播,以及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问题,见识受到限制。

现在同时看蔡邕、宋忠这些人对儒家七经不同的分段,以及注解。

这对他们思想和认识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蔡中郎说的很有道理,但是宋先生说的未尝没有道理啊?

到底谁说的才是对的?

随着蔡邕、宋忠他们编写的经书越来越多。

甚至长安书馆还将他们今几日编写的经书归纳为一册,供文士方便观看。

这样更是让无数人开始反思了。

一场思想上的风暴正在慢慢形成!

就在这个关头。

将军府贴出公告。

镇西将军,温侯吕布发出邀请。

诚邀康成公郑玄前来长安,在十月初十,和蔡邕、宋忠等经学家,一同辩论儒家五经,规范儒家经书正统。

消息一出,举世哗然!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